首页>>劳动案例>>劳动案例
劳动案例

劳动案例

外包还是派遣?选错伤钱又误事,一文详解区别与风险

时间:2025-10-09 19:09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劳动律师获悉

外包还是派遣

外包用工判定_外包与派遣区别_IT运维外包风险

选错一次,公司多交几十万税,员工可能连工伤都报不了。

外包与派遣区别_外包用工判定_IT运维外包风险

这不是吓唬谁。

最近邻单位出了事:本该委托给第三方的技术管理,却错聘为临时工,随后一名技术员意外受伤,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判定“雇佣方承担主要责任”,不仅需支付治疗开销,还要补缴三年社保不足部分,经营者因此情绪激动。

先说区别,三句话记死:

将工作委托给外部公司,意味着获取最终成效,你只需把全部事务交给合作伙伴,至于他们雇佣多少员工、何时开始工作,你无法干预;

派遣人员是临时聘用,他们属于派遣机构,不过听从你的安排,他们的薪资和福利待遇要参照你单位正式员工的规范来执行。

将外部公司开具的票据归类为“劳务报酬”,可以用来抵扣增值税税额;而劳务派遣开具的票据包含“人工成本与社会保障费用”,在部分区域不允许进行抵扣,前者与后者相比,实际支出要真实得多。

现在不能把外包工作只看作是清洁人员的事了。根据2024年的人力资源报告,IT领域的承包业务增长了25%。此外,连财务审计和客户数据解析这些工作也都被整体承包了。

为啥?

技术类工作交给外部公司,可以绕开百分之十的派遣限制,同时把项目可能出现的麻烦交给对方处理。

上周去见一家提供云端服务的公司,了解到他们把产品管理职能都委托给第三方机构,自己只保留关键的技术研发人员外包用工判定,因此员工开销大幅减少,几乎减半。

派遣现在被“锁喉”。

去年《劳动合同法》进行了修订,派遣机构的准入条件变得极为苛刻,比获取北京户口的标准还要严格东莞劳动律师,一旦用工比例超过百分之十,就会面临直接处罚。

更令人咋舌的是所谓的“待遇均等”——某个大型网络零售仓库上一年将全职员工伙食补贴从十五元提升至三十元,仅仅是因为临时工反映“享用相同餐食承担同等任务”,人力资源部门如今每日关注人员构成数据,唯恐警戒线被突破。

管理上也有新玩法。

当前普遍采用合同约定服务等级协议,例如客服响应未达九成标准,服务方需按时间单位扣除费用;IT技术支持问题修复延迟超过半小时,则直接从当月服务费用中扣除百分之十。

乙方比你还怕出事。

外包与派遣区别_外包用工判定_IT运维外包风险

采用电子化手段进行管理,通过钉钉和飞书完成双重记录,工作表现信息即时传送给外派机构劳动律师,企图敷衍了事?

系统比老板还记仇。

法律责任这块,法院判例越来越“偏心”员工。

先前有个案件,涉及派遣工于甲方仓库遭遇坠物伤害,经审理,法院裁定甲方需承担七成补偿金额,派遣公司则承担剩余三成。

理由简单粗暴——“谁受益谁担责”。

当前甲方进入现场首要任务是向临时工分发安全防护用品,以防万一再度承担起不必要的法律后果。

财务怎么选?

记住两句话:

购买服务即为外包,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那些以项目为基础、注重最终成果的工作类型。

用人外包=临时聘用,针对需要快速填补空缺且需直接监督的工作,不过要仔细核算五险一金和潜在补偿的成本。

最后给打工人的忠告:签合同前看清抬头。

抬头是“外包服务协议”?

恭喜你,出了事找乙方;抬头是“派遣劳动合同”?

记得拍照甲方工牌,万一工伤,得拉着两家公司一起仲裁。

不清楚从何得知此事,前年邻近座位那位同事就是凭借此证件额外获得了八万元抚恤金。

公司欲削减开支,务必明确底线;职员欲确保权益,必须知晓身份。

东莞劳动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