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劳动仲裁>>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

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

 6.如因糊口难题等原因确需法律援助,请联系相关法律援助中央。

    (6)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纳贿、徇情枉法、枉法裁决行为的。


    (5)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4)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3)违背法定程序的;


    (2)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


    (1)合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5.申请人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尺度12个月金额的,因执行国家的劳动尺度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争议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劳动者对终局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有证据证实终局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l30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4.请当事人按时出庭。申请人不按时参加开庭的,将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不到庭的,将缺席裁决。请自觉遵守仲裁纪律,干扰调解或仲裁流动将受到相应处罚。


    3.申请仲裁时应明确相关哀求,如确需变更哀求的,请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10日内提出。


    2.为保证正当、有效、及时地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如委托代办代理人进行调解、仲裁,请选择符合代办代理人资格要求的职员。


    1.调解是仲裁的必经程序,也是解决争议的最佳途径。建议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工作职员的匡助下积极寻求调解,尽快解决争议,减轻负担。


    六、温馨提醒   


    用人单位作为申请人:(1)提交《营业执照》(副本)(2)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身份证实书;(3)授权委托书;(4)劳动者身份证复印件。


    劳动者作为申请人:(1)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2)如委托代办代理人代为仲裁,需提交申请人、委托代办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和《授权委托书》;(3)被申请人为企业的,提供企业注册资料原件一份(向工商行政治理机关查询,工商行政治理局地址:……)


    2.其他材料


    因身体残疾等原因书写仲裁申请确有难题的,可以口头申请,由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申请人需在笔录中签名或加盖指模。


    申请书及证据除提交正本外,还应按被申请人的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由申请人本人签名(如有代笔人需注明,并由本人印上指印)


    申请人应当提供经确认无误的通信地址作为仲裁文书投递地址,如地址变更的须及时书面告知仲裁委员会。因申请人自己提供的投递地址不正确、拒不提供投递地址、投递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仲裁机构、申请人本人或者申请人指定的代收人拒绝签收,导致仲裁文书未能被受投递人实际接收的,文书退回之日视为投递之日。


    内容包括当事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原籍、现住址、联系电话、确认无误的通信地址;用人单位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及职务、地址和联系电话)、详细的仲裁哀求及金额、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证据(复印件)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1.仲裁申请书


  五、提交书面材料须知


    仲裁申请人在递交仲裁材料前应先从下列几方面自行审核:(1)申请人是否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当事人主体是否适格;(2)申请仲裁的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人事争议;(3)申请仲裁的劳动人事争议是否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内容;(4)该争议是否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5)申请书及有关材料是否齐备并符合要求;(6)申请时间是否符合申请仲裁的时效划定。


    四、仲裁案件受理前提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合法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法律划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承计算。申请人以时效间断、时效中止为由主张哀求未过期效的,应提供相关证据证实。


    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向有关部分哀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间断。从间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前述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划定,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三、仲裁时效划定


    二、本仲裁委员会的管辖范围


    (6)法律、法规划定由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5)戎行文职职员聘用单位与文职职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4)社会集团与工作职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3)事业单位与工作职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2)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治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职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集团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仲裁委员会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争议:


  一、受案范围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